简介
逸空间荣幸地宣布将于2019年11月10日呈现“人间如梦—朱新建手迹展”。本次展览将展出150余幅朱新建的速写作品,创作时间从80年代至2000年以后,全部作品均为首次曝光。
详情
逸空间荣幸地宣布将于2019年11月10日呈现“人间如梦—朱新建手迹展”。本次展览将展出150余幅朱新建的速写作品,创作时间从80年代至2000年以后,全部作品均为首次曝光,是其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个人手迹展,同时展览作品全部出版于《水墨之源—朱新建手迹画集》第二缉,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朱新建(1953—2014),生于江苏南京,1980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后留校任教,后任职于南京书画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获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银质奖;作品《除三害》获全国少儿图画优秀奖。曾为上海美术电影厂、中央电视台设计动画片《老鼠嫁女》、《金元国历险记》、《皮皮鲁与鲁西西》的人物造型,动画片《选美记》的造型设计获上海美术电影厂优秀奖及金鸡奖提名。曾赴比利时、法国举办个人作品展。作品曾被中国美术馆、法国国家图画馆、比利时皇家历史博物馆、巴黎美术学院等机构收藏,被誉为新文人画艺术家代表。
朱新建的创作题材十分丰富,人物、花鸟、山水等等几乎无所不能。而其最主要的成就在于人物画,朱新建笔下的美人永远都是媚惑、性感,夹杂着一丝慵懒的气息,独具一番风味。俗话说“画如其人,文如其人”,朱新建一生追逐快乐,其笔墨中的真诚与磊落亦跃然纸上,他的生活状态与绘画实践之间相辅相成、天衣无缝。
新建能在生活与艺术一致的状态里似打醉拳般地跌宕起伏,这与他任性有关,更有一份“痴”与“任性”的相得益彰。新建的任性刺激着他的痴,画画,是他的痴,白开水让人平淡,也让人平和,而可乐或是麻辣烫虽有水的成分,却是五味相杂。这些相杂的味,掺入带痴情的画面中,也就形成了观者面对他的画面时产生的两种极端的反差。迷之者会爱不释手,仿佛面对麻辣盛宴,外加一杯冰镇酸梅汤般的爽快、过瘾;而厌之者,面对仿若涂鸦且带着扭曲感的画面,像是智商与视觉受到嘲弄。往好里想,100多年前,马蒂斯等人的画面被嘲讽为野兽,后来居然渐渐看出无可比拟的温顺,进入了高雅的殿堂,人类的宽容度想来还是暖心,值得持有信心。本来,一个具有别样眼光、别样人生态度的创造者的作品不可能在短时间赢得共识,时间自有它的判断。别慌,“来日不可量”。
他也喜欢将纸裁得豆腐块大小,用削得尖尖的铅笔勾他的稿子,这些稿子很细致,应该属于组合“朱新建电脑”的芯片,也是他在没干扰时一个人用心摆弄的各部位的零件。如同耐心地拾掇一个变形金刚,设计它的形块,研究其关节点的构架,而不似有些白描稿,一味在线条的疏密、服饰的纹理上较劲,或是貌似逼真,强调那些体积感。新建的这些稿子是他的私生活,不是表现给他人看的,他是在摆弄形块内部的协调,甚至省略掉一些细节,从中产生一种隐喻,成立他作品的构建关系。这些构建关系只有对他的画有一定理解的人才会觉得意义非凡,从中可以剖析出产生作品的语言密码。我曾问他要过几件铅笔小稿,他说随便挑。正因为这不是他的成品画,所以才得以保存至今,算来也有30年了,其他的成形作品大部分都已转送人。
时隔多年,回想那段生活简朴、心地干净、没有物欲的年代,存有一点留恋。物质还真替代不了精神,有时还会困扰精神的那份美好。
先生走后的这些年,艺术界进入一个起起伏伏甚至是大起大落的阶段,然而任时光荏苒,先生的作品与艺术魅力不仅没有褪色,反而愈加历久弥新,这也证明了朱新建先生用生命构建的“艺术世界”具有极其特殊的学术价值。朱新建先生不仅仅是一位画家;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也不止于是一个流派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其在当下被人们仰慕和追捧的只是其“冰山一角”,冰山之下那些不为常人所知的体系化的支撑往往被忽略,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对于朱新建先生的认识与研究,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太多。
先生已仙逝五载,《水墨之源——朱新建手迹画集》的第一辑也已出版五年。这五年来,最值得庆幸也最欣慰的是,第一本集先生手稿之大成的图册出版后,得到诸位同人与学界的广泛认同,这本画集逐渐成为了解、认识、研究朱新建艺术的必不可少的案头书与工具书,同时也吸引更多的同人对朱新建手稿与手迹进行收藏、评论与研究。毋庸置疑,朱新建先生的手稿具有特殊的价值,这已成为业界重要的共识。从我个人的角度看,有两点是尤为重要的。其一,手稿一直是朱先生的“自留田”,这些手稿的每一笔、每一件都是画给自己的,没有丝毫的应酬之作,完全是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留下真实情感的客观记录,这也是哪怕片纸之上看似简单的寥寥数根线条,也能够承载诸多情感共鸣的原因;其二,朱新建先生的手稿有极强的作品性和观赏性。一般艺术家的手稿就是单纯的手稿,更多是以功能性的目的为主,和正式作品相差甚远,而先生的手稿都具有极高的观赏性,甚至比许多水墨作品还要精彩。这些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绘画灵感的“种子粮”,不仅充分体现了“南线”的绘画特点,更为其相关水墨作品的研究提供重要“粉本”,相信其中所蕴藏的丰富的艺术性和学术性也会得到更多的发掘与认知。
虽然手稿与手迹相对先生的艺术世界来说只是一小块领域,但是从前的坚持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反响,我愿毫无保留地把这些成果分享,没有别的目的,就是想引发更多层面对先生研究的关注,为此踏踏实实地多做一些有益的基础工作。但求最真实的记录、最简单的呈现,恰为工具书之作用,为后人研究提供标准化的样本,以期推动更加立体与全面的朱新建研究。